当前的位置 :安徽特色小镇 > 小镇规划 正文

黄山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纪实

时间:2022-10-13       来源:黄山日报

  秋日,黄山大地锦绣斑斓,诗意盎然。

  黄山市名胜浩瀚,古迹繁多,文化底蕴深厚,有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黄山和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有绝美风光、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有薪火相传、血脉赓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基因的延续。新时代,黄山市着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让徽风古韵焕发新的活力。

  谱写保护传承锦绣华章

  徜徉黄山大地,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西递、宏村粉墙黛瓦的古民居悠远恬静,巷子里随意的一处院落、一个牌匾,都似乎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千年古村落宏村,舞起传统的花灯,为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民俗文化盛宴;西递景区白天展示由玉米、南瓜、辣椒、稻谷等农产品构成的“晒秋节”,晚上表演大型“行进式”灯光水幕秀……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近年来,黟县把历史文化遗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永续利用,努力实现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先后获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9月20日,在广西桂林举办的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主题论坛再传佳音,“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案例”获得“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授牌。“这是我们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的优秀成果,更是对黟县文旅融合发展的充分肯定。”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黟县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对标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加快建设高颜值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既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生动实践,也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条件。

  据统计,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黄山风景区,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列全国地级市前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居全省第一,占全省28.5%),市保单位125处,县保单位352处。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黄山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

  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49家,其中一级馆1家——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二级馆2家,三级馆3家。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1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878件,包含一级120件、二级369件、三级6389件。

  从古城古镇的街巷格局到古祠堂等公共建筑,从成片的传统民居到生活生产各式文物,这些历史遗存完整地保持了徽州自古以来的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空间布局等特征,历史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近年来,黄山市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保护、博物馆集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一批重大工程,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亮点频现,可圈可点。

  颁布实施黄山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接连出台《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先后印发《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十五个规范性文件,为黄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市政府编制了“十三五”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同时,各地在修编县(区)、村镇建设等规划过程中,就古城、古街、古村落等的保护作出明确安排,并制定专项保护利用规划,科学推进实施。

  为推进古民居保护利用,黄山市继续深化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在巩固“百村千幢”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横向扩展、纵向延伸,丰富内涵、提升效益,对空间形态类4类(古城、古镇、古村、古街)116处,建筑单体类12类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古戏台、古码头、古塔、古桥、古亭、古井、古道、古碑)3348个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累计完成投资51.46亿元。国家样板工程示范带动。徽州区呈坎以列入国家文物维修保护样板工程为契机,积极创建南方片古民居保护标准;全面完成歙县棠樾村全国消防提升示范应用项目、黟县宏村消防安防示范工程、黟县西递、南屏消防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古村落保护消防安防项目规范。2020年,黄山市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

  在文物保护难点问题上,黄山市坚持精准着力。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保护利用;对上争资,精心谋划编制上报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项目,已争取资金6.7亿元;社会融资,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投资保护利用,比如江南林交所与黟县徽黄旅游公司共同成立徽州古建筑保护开发基金(总规模1亿元,首期2000万元);打捆用资,整合文物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世行贷款和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资金项目。在全省创新开展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及认租、认领、认购工作,出台《黄山市古民居原地保护利用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通过集中收储古民居、对上申请报批、按规拍挂出让、规划公示实施“四步走”程序,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市已规范流转古民居38幢,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467幢,打造文化旅游等各类业态近千处。组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和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开展徽州传统建筑聚落的适应性改造和品质提升等4方面研究示范,加快构建徽州古村落、古建筑分级分类体系,制定专业技术导则,制作西递、徽州府衙等多维动态展示系统,为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激发活化利用创新基因

  黄山,是一片文化沃土,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赋予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风貌。文化,让黄山声音更动听、更响亮。

  黄山儿女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这,源于黄山市不断激活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

  夜晚,屯溪老街灯光璀璨,沿街两侧商户增挂的两排灯笼火红耀眼,如同“长龙”蜿蜒,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国庆期间,屯溪老街·河街正式开街迎客,美轮美奂、热闹繁华的街市美景顿时吸引了大众目光。

  “河街”项目位于滨江路与屯溪老街一三马路交界处,总投资约10亿元,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左右,项目延续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肌理,充分结合滨水临江特色空间,创新复建鱼埠头、阳湖渡及盐埠头,再现河街、码头的人文风情,打造情景化、沉浸式、新旧共融的文旅滨水休闲街区。作为屯溪老街综合提升工程的核心内容,项目对提升屯溪老街滨水旅游空间品质、构筑城市新兴地标、延续徽文化传承文脉、促进城市旅游转型升级、树立国际旅游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之隔的黎阳in巷,繁华灯火远缀天际、特色美食飘香数里。街区本着“保护、移植、创新”的开发理念,通过创意赋能,在古老建筑中注入现代元素,在原有黎阳老街肌理上保留了十栋徽派古宅,并注入现代建筑语言特征,让千年黎阳老街焕发新生活力,成为黄山旅游时尚新地标。黎阳in巷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活化利用古建筑,丰富酒吧、民宿等业态,引入非遗文化、民俗展示,让街区更具生命力。

  改变不止于此。近年来,黄山市持续推动文旅融合、文物活化利用,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围绕主推“徽州民宿”品牌,举办全国首届民宿大会,制定《徽州民宿通用要求与等级评定》标准,涌现一批以猪栏酒吧、澍德堂、拾庭画驿为代表的精品民宿,成为黄山市全域旅游新亮点、乡村旅游新热点。结合徽州马拉松的举办,首创把奔跑线路与徽州古村落、自然风光等串联起来,推广徽州“慢生活”。结合“黄山168”国际徒步探险基地项目建设,将古村落、古道等有机融入探险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越野赛事。积极推进古村落、古建筑等向特色小镇发展和提升,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如:宏村艺术小镇以摄影和写生产业为切入点,打造艺术写生基地、摄影影视创作基地、现代艺术交流基地和高端休闲度假基地;西递遗产小镇创设“西递文化遗产论坛”,搭建高端遗产建筑创作、展示和交流平台。利用古村落、古民居等古建筑,依托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徽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徽文化产业园建设。目前,徽文化产业园已招商签约包括徽州四雕等传统技艺类企业在内的企业31家,投产22家。

  利民之所居,利民之所富,利民之所用。黄山市将保护利用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城乡文明创建、全域环境整治等相结合,既抓好单体古建筑周边环境整治,推动相互融合,也抓好古村落、古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的整体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改变了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积极推进民居租赁、流转等,使一些原本老旧破损、而群众又无力修复的古民居成为群众增收的“香饽饽”,一批博物馆馆藏文物、非遗技艺活化成文创产品,在历年旅游商品大赛中均有“金奖”斩获,为推进全市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想法子打开大门,或作为参观游览点、民间非遗项目展演场所,或作为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村民议事场所,或作为村级农家书屋、好人乡贤馆,既传承了徽州文脉,又改善了群众生活,做到了保护利用两促进。文物建筑群西递、宏村、呈坎等相继获批国家5A级景区,宏村古村落2019年接待人数达275.9万人次,门票收入1.59亿元。

  推动非遗保护迈上新台阶

  金秋时节,歙县徽州古城城内古色古香,游人三五成群;城外车水马龙,一派生机盎然。古城内外,俱是人间繁华,俱是时代锦绣、盛世气度。

  9月23日,“72小时古徽州奇遇记——2022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秋季嘉年华”活动在此举行,6场子活动之一的非遗夜市伴随着土味吆喝声吸引众人目光,各类非遗工艺充满了烟火气,展示着这座府城的人生百态。“舞鱼灯”“徽州四小挑”“传统糕点”等,都是这座千年古城另一种风味勋章。

  络绎不绝的游客齐聚于此,古徽州热闹更甚从前。

  “非遗夜市”是黄山市各地创新传承“非遗”的一次有益尝试,将非遗元素植入景区,通过“景区+非遗”的形式,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宣传展示平台,让非遗项目与旅游“牵手”,让非遗“活”起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自古以来,徽州文风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美誉,文化特征鲜明,历史遗存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留下了别具特色、精彩绝伦的传统文化,凝结了一代代手工艺人的智慧,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黄山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非遗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努力实现保护与利用互促共进、良性循环,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实验区正式升格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不断推动非遗保护迈上新台阶。

  通过多年的努力,黄山市非遗保护成效明显。截至目前,黄山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78项、市级14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658人,项目和传承人数量继续位列全省各市之首;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项(占全国1.8%、全省38.9%),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占全国1%、全省33.3%),省级传习基地(所)27个(占全省31%),省级传承基地20处。

  ——建立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出台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打造高规格平台。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学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在黄山市成功揭牌;扶持建立徽博非遗文创体验中心、屯溪区徽墨文房博物馆,休宁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等非遗展示场馆40余家;规划建设黄山徽艺小镇,招商签约包括徽州四雕等40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入驻,涵盖近30种非遗业态,完成土地挂牌项目33个、正式开工23个。

  ——举办高品位活动。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徽班进京故宫展演等活动,培育了“元宵民俗踩街”“古城民俗文化节”等非遗品牌,年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培养高素质人才。先后实施八期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集中培训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管理人员600名;开展“徽剧振兴工程”,与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黄山市徽剧传承班,培养专业人才25名。

  ——加快高质量融合。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推动一批老手艺、老字号活化利用;组织非遗传承人为研学基地课程开发开展专业培训,支持徽字号、见明堂通过建设博物馆和文化体验园等,开放工艺流程供游客、学生参观游览,徽州雕刻博物馆等3处入选安徽省徽文化主题类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非遗夜市”“非遗购物节”在上海、衢州和市内各区县成功举行54场,“搭建非遗与景区深入合作平台”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二十大优秀案例。

  ——强化支撑性保障。成立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量;2016年至2021年共争取国家非遗项目保护经费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费5000多万元,加大传承体验设施投入;为保护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依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赖以存续的自然环境,启动了“百村千幢”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各级财政配套投入2.37亿元。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黄山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未来,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汪悦)

  • 敬请关注“安徽特色小镇网”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 新闻动态
建设科创孵化体系 构建科技创新生态
春风来,陡沙河帐篷酒店露营去,就现在